电影“翠岗红旗”中的镜头,红军奔赴长征路。
50年代初我还在上初小,父亲曾带我看一部描写三十年代赣南苏区革命斗争的影片《翠岗红旗》,当屏幕上出现男主人公——红军战士江猛子和战友们依依难舍地告别亲人,带着斗笠背着钢枪排着长长的队伍行进在高高的窄木桥上,踏上万里长征的征途时,画面非常悲壮,父亲低声给我说:“那桥就是我们老家的木桥。”我出生在太行山,从来没有回过江西老家,但这种木桥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十年代中我大学毕业了,陪父母回老家——江西兴国探亲。第一次踏上这片红土地,我心情异常激动,因为我早就从书本上、课堂上和长辈的讲述中知晓了被毛主席称为苏区“模范县”的兴国为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仅有23万人口,参战的人数就达8万多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2万3千多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有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位兴国籍战士为国捐躯!
我们住在位于隆坪乡木梓村的伯父家,那是个丘陵山区。伯父曾是红军战士,当年由于作战负伤,回乡仍当了农民。那时的赣南农村交通闭塞,虽然解放十多年了,经济仍然十分落后,农民生活改善不大,伯父住的是土坯墙房子,吃的仍然是红米掺着红薯干。当晚,父母特意带我一同住在伯父家,睡在铺着稻草的竹板床上。第二天,父亲带我专门去看望住在十多里外的姑姑,她是一位红军烈属,姑父牺牲后她一人艰难地生活着。我们刚一走出村子,就见到一座似乎见过的木桥横跨在蓆头河上,那不就是《翠岗红旗》里的桥吗?我跑近一看,这桥身用约十公分粗的杉树干建成,桥面用三五根树干并排在一起,然后再用若干很长的树干将桥面支架在河床上,由于怕山洪冲坏,所以桥架得很高,桥面很窄,只能一人通行。同行的堂弟说,这样的木桥在赣南地区比较普遍,这种桥对老表走亲戚、赶场和孩子们上学很有用。我小心翼翼地走上木桥,心中联想起革命先辈们当年不就是踏着这样的木桥奔赴战场;毛主席当年也是走过这样的木桥深入兴国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著名的《长冈乡调查》;30多年前数十万红军更是踏着这样木桥背井离乡开始了万里长征!我不由得对这简易的木桥产生了敬意,让堂弟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留影。
九十年代中,80高龄的父亲又回老家探望,这次他还特意带上我的儿子一起回兴国,说是要给孙子辈进行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儿子临行前,我专门交代他回到老家别忘了去走走那里特有的木桥,并照一张相片带回来。结果他回来说,老家的人讲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革命老区的投入,修通了京九铁路,兴国县也建了一座火车站,经济搞活了,村村都通了公路,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也逐渐富裕了,家家都住上了新的砖瓦房。木梓村外蓆头河上的木桥早就拆了,和别处一样都新建了宽宽的石桥或水泥桥,连汽车也可畅通无阻。听到此消息我既惋惜又高兴,惋惜的是那样独特而有意义的木桥永远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高兴的是家乡的人们终于摆脱了贫穷,走上富裕的大道,这不正是兴国两万三千多革命先烈生前所追求的目标吗!今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纪念年,我写此文谨向倒在长征路上的一万两千多位兴国籍红军烈士表示深切的怀念和敬意!
欧阳升2005年5月于成都
下面照摄于1966年3月,在故乡蓆头河上。